Athletic Training, Strength & Conditioning, Exercise
Physiology, Kinesiology的差異?
1. Athletic Training就是我們常說的運動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 ATC),要負責掌控運動員「每個」訓練天的狀況,比賽時在場邊on-call、幫運動員做緊急處理的通常就是ATC,其他工作還包括傷害預防(拉筋、暖身、貼紮)、受傷後的評估及復健、幫按摩等等。一般在職業隊伍中,防護員是需要花最多時間與運動員相處、共事的,所以也是運動員與醫療小組間的溝通橋樑。若想取得訓練員資格須通過國考,且綁定要有ATC的的學位才能報考。
2. Strength & Conditioning又等於我們說的體能訓練師,專職在強化運動員的最大肌力、爆發力、耐力以強化整體表現,同時也必須跟ATC合作協調運動員在傷後的復健及Reconditioning(身體逐漸回到原本強度的過程)。這個職位沒有國家考試,但最基礎的要求都是通過NSCA-CSCS。需要大量的與醫療小組合作,並運用其在生物力學及各種訓練法則的專業幫助運動員達到理想狀況。
3. Exercise Physiology一般稱作運動生理學家,這個職位一樣沒有國家考試,但最基礎的要求是通過ACSM-EPC。因為有廣泛的運動科學、生理學知識,可以與CSCS共同幫助運動員設計出最理想的訓練模式、並運用各種生理學的知識幫助加速傷後的復原。但因為其專長項目在職業運動中需求不大,所以大部分的運動生理學家都是在學術或者醫療體系中工作,客戶多是高風險特殊族群,算是跟前兩者比較不同的地方。
4. Kinesiology「人體運動學」,則是一個很廣泛的名詞,我們上面討論的東西都可以算在內,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專精項目及出路,且每個領域都有分研究、或實務取向的路線。
你有嘗試申請職業球隊的工作嗎?
雖然有些球隊會需要運動生理學家,但有開缺的職業球隊比較少。我有CSCS,但職業球隊徵人都需要3-5年經驗的,這種通常都要先在高中、大學的球隊有過訓練運動員的經驗,才有可能被錄取。這產業相當重視相關經驗,所以建議若想找球隊的工作,還是要早早確立自己想專精的目標,並慢慢累積經驗才比較有機會。
若想申請運動科學領域相關的科目,有先修課程的限制嗎?
有這個想法的朋友,強烈建議先去目標科系的網站看清楚其介紹。運動科學領域的系所通常不會要求大學一定要是運動或生物領域,經驗也不是必須,但多數系所都會要求申請者修過大學級別的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等等,而且很多都還需綁定兩學期的實驗課。這些先修科目沒有修過的話,很多學校根本連你的SOP都不會打開來看(因為他們都是要等收到官方成績單確認後才會開始審核)。某些學校可能有機會給條件式入學(就是要求錄取者提早過去補完這些課程)。
如果沒有修過這些自然組的基礎科目,申請這條路可能會辛苦一些。如果在台灣,得重新考個大學聯考或研究所,入學然後補齊,但是這還滿浪費生命的;若在美國可以先申請社區大學補完這些學分,但所費不貲。
但如果只是單純想當個好教練,不一定要有學位。選對正確的素材、考有公信力的證照(當然證照不會比學位來得有說服力),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我有興趣往這領域鑽研,請推薦自修的教科書?
我唯一念過的一本中文教科書是AFAA-PFT證照的教科書,但那本相對有點太淺顯,NSCA的教科書有簡體中文版的,雖然是好幾年前的版本,但基礎的運動科學內容,基本上變動不是太大,估狗一下應該有不少資源。(英文版的可以用BookZZ.org查)如果沒有時間壓力的話,我還是會建議慢慢讀原文書,因為將來考證照、閱讀最新文獻都需要英文,教科書看習慣了之後讀運動科學領域的文章可以很快上手。
書單我看過的就是我這張圖裡的一排,中文的話有一本「人體解剖全書」這本還滿推薦的,認真看完的話基本上你會的久剖知識就夠用了。生理學我是推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這本(白色中間)、或者直接看ACE's Essentials of Exercise Science這本,都還滿實用的,看完能對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有大概的了解。 |
你的學位讀完應該是走向醫療體制吧? 你怎麼會選擇去健身房?
我個人感受到的是:
1. 待遇差太多,Exercise Physiologist平均薪資$49,000,平均薪水只高教練一些、上下範圍小,做到頂也就差不多$63,000。雖然教練的總平均還稍低一些,但是變動範圍極大,能做到頂尖的話收入是很驚人的,很多有名的Trainer賺的比醫生、工程師還多。我有自信能當到頂尖,所以就選了這條路。不過EP工作時間較穩定、醫院給的法定福利也完善。而教練的話,除了幾間高端的俱樂部會幫忙保險、401K之外,多數公司給教練給的福利都不好、薪資也差(這可能也是教練平均薪水低的原因之一)。
2. 當EP的話進入醫院工作,無法與台灣產業做連結,因為台灣的醫院並沒有像美國有類似的職缺與服務,若之後回台灣發展,在這邊得到的經驗用途不大。相對的台灣健身產業正在起飛,而我若有在國外業界工作過的經驗,將會是相當難以複製的優勢。
3. 我有試著找看看,但紐約市沒什麼醫院有開EP缺,有的話也多半是在較多黑人區域的醫院,不是要種族歧視,但是真的有安全上的顧慮。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